凯途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培训网 深圳:0755-82666230 广州:020-36299048 西安:029-89572826


联系我们

  • 凯途心理学院
  • 深圳:0755-82666230
  • 地址:南山区桃源街道平山一路世外桃源创意园D栋二楼
  • 广州:020-36299048
  • 地址:白云区梅岗路1号广州商务大厦
  • 西安:029-89572826
  •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07号荣民时代SOHO 6楼616
首页 >  观点 | 心理战“疫”,别被情绪裹挟

观点 | 心理战“疫”,别被情绪裹挟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报 ,作者冯丽妃沈春蕾辛雨。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1S41bBNx275WRBXIApOPw

  政府卫生部门被指信息不透明或工作不力,科学家发声后遭遇质疑和谩骂……伴随着疫情的肆虐,史上空前的封城大隔离以及群体性聚集活动的禁止,一些社会情绪和矛盾也在酝酿。疫情当前,如何疏解当前的一些社会情绪和矛盾?否则,会给整个社会增加哪些运行管理成本? 《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和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相关专家。

  在心理学上,人群应激反应存在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面对新冠肺炎,目前公众的心理应激处于哪个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措施?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副主席刘正奎:目前处于“抵抗期”,我们还在尽一切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普通民众情绪既兴奋、焦躁,同时又深感无助与压抑,而压抑的情绪总会情不自禁地寻找疏泄的“出口”,这些都是自然反应。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反应,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把它控制在一定水平,适度反应,不走极端。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徐凯文:目前人群应该还处于警觉期中,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仍有一些新的危险信息传递出来,尤其是在疫情的重灾区。因此,公众更多地还处于一种过度警觉状态。对于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公众等,心理咨询师需要给予积极支持,提供咨询服务,安抚人心。

  你如何看待疫情当下由心理压力导致的一些社会情绪和各种社会矛盾?比如公众对政府卫生部门的不信任,希望又质疑科学家发声等。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病毒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疫情通过一种途径——信息,影响着整个社会。 最初由于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和准确,引发了非理性恐慌和愤怒;由于信息发布不够严谨和规范,引发了非理性抢购行为。

  随着媒体信息的发布、过滤、澄清机制的完善,信息在风险沟通中的积极作用日益体现。

  ▲病毒性疫苗研发专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教授孙彩军: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天漫天铺地应接不暇五花八门的舆论舆情所造成的恐慌丝毫不亚于病毒疫情本身。善意的提醒、合理的争论是非常必须和有益的,但恶意的嘲讽、无理的谩骂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导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悲剧。

  如同疫气可以传播生物学意义上病毒一样,戾气可以传播感染和毒害心灵的恶之病毒。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旭峰:这些现象涉及到民众对政府卫生部门和科研人员的信任,以及对全国战胜肺炎的信心问题。

  面对这样的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疫情,我们的民众如果不相信政府卫生部门、不相信医务工作者、不相信科研人员,还能相信谁?

  如果公众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会给整个社会增加哪些运行管理成本?会给防疫大局造成什么阻碍?

  ▲刘正奎:

  社会层面的恐慌、愤怒和积攒的压抑情绪的爆发,人与人之间情绪的相互影响,会导致极端行为的增多。

  例如破坏疫情管理规则等公共秩序的行为,甚至出现伤害性、反社会等行为。疫情严重度不同区域,情况会很不同。

  疫情带来巨大负性信息或影响会随着人际传播,特别是现代媒介的迅速传播,从而产生剧烈的心理震荡,引起全社会的恐慌。

  这会给防疫工作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

  疫情防控中,如何引导社会心态?

  ▲陈雪峰:社会心态的引导应当特别注意疏解社会焦虑和增进社会信任。

  在肺炎疫情防控中,疏解社会焦虑,需要尽可能给公众传递可靠、确切的信息。

  社会信任很难建立、很容易破坏,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本。

  彭宇案、毒奶粉事件、电信诈骗等社会事件的不断发生,已经屡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信任危机,此次疫情也不例外。

  在社会信任中,政府信任至关重要。

  在疫情相关的政策和举措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集中诉求和社会焦点问题,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这是增进政府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关键。

  ▲孙彩军:在我们谈到公共卫生时,不仅要保障民众的肉体不受病毒感染,预防和矫正民众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

  对抗人性之恶最好的武器也许就是爱心、关怀和理解。

  如果每个人从小就先被接种上爱之疫苗,让人人内心充满着爱意、关怀和理解,那戾气自然就找不到滋生的土壤,恶之病毒也就不会感染我们的心灵。

  ▲朱旭峰:当前,民众的心理问题需要区别对待。患者和家属希望得到好的照顾,普通民众希望疫情的信息公开透明。

  另外,针对新冠肺炎的患者、患者家属和死者家属,相关部门应该以各种方式慰问和安抚,免费医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提前商讨补贴方案,并及时落实。

  ▲徐凯文: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成熟的民族。在遇到灾难性事件或者重大公众事件时,不被情绪所裹挟,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行为,对抗击疫情乃至于其他重大事件,至关重要。

  理性来自于科学的认识,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要相信国家和政府有力量应对疫情。

  对于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事情,可以减少度关注。

  最后,疫情当下,科学家如何克服畏难心理,更好地与公众互动?

  ▲徐凯文:科学家应该严守科学立场,实事求是地给出科学的判断,不要去迎合公众的心理或期待,不要在意极少数攻击的声音。

  疫情发展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听到好消息,如某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病,疫苗很快会研制出来。这是一种公众期待,无可厚非。

  但如果科学家在这种期待的压力下,给出不准确的信息,短时间内可能有安抚群众的作用,但一旦期待落空,随之而来的不信任和愤怒可能会更加强烈。

  ▲陈雪峰:科学家的回应要区分开两件事,一个是科学知识普及,另一个是科研进展宣传,在与公众互动时要注意区分。

  科研进展通常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工作和阶段性进展,往往不是马上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在向公众宣传时,如果不够严谨和审慎,科学家容易因此被“误伤”。

  另外,媒体报道应该避免以吸引眼球为目的。

  对媒体传播的建议,一是传播事实,而不是一味争取阅读量,渲染情绪;二是不应该把个体事件、极端事件泛化为群体、广泛存在的事件,这也会误导公众。

  作者:冯丽妃沈春蕾辛雨转载自:中国科学报封面图片来源:中新网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