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途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培训网 深圳:0755-82666230 广州:020-36299048 西安:029-89572826


联系我们

  • 凯途心理学院
  • 深圳:0755-82666230
  • 地址:南山区桃源街道平山一路世外桃源创意园D栋二楼
  • 广州:020-36299048
  • 地址:白云区梅岗路1号广州商务大厦
  • 西安:029-89572826
  •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07号荣民时代SOHO 6楼616
首页 >  不同年龄的“任性”,背后原因打不同

不同年龄的“任性”,背后原因打不同

满地打滚的小熊

小熊今年4岁,脾气大又任性,常常把“不要”挂在嘴边,动不动就一哭二闹,满地打滚,气得妈妈不知怎么办才好。

 

一天,妈妈带小熊去逛商场,他看上了一组上千元的智能小机器人,央求妈妈买,妈妈摇了摇头:“太贵了!等你自己长大了,挣很多钱再买,好吧?”

 

“不嘛,你现在就给我买!”他开始哼哼唧唧。

 

妈妈拉着小熊的手往门口拖,他立刻拉开嗓门大哭尖叫,甚至干脆躺在地上打起滚来,引来了许多人围观。妈妈感到颜面尽失,只好“乖乖”地掏出皮夹,买下了这组机器人。

 

小熊一抹眼泪,像是得胜的将军一样,怀抱着“战利品”,跟着妈妈离开了。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小朋友为达到某种目的,哭闹不止、百般耍赖,显得特别任性。家长们被搞得精疲力尽或颜面大失,不得不做出退让,满足孩子的需求。

 

有的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太娇惯,而事实,并不尽然。

 

任性,说明了什么?

有的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前一段时间特别乖巧听话,但是最近开始变得爱较劲儿、拧巴、跟大人反着来,过一段时间又好了。

 



这是因为,在孩子成长成熟的过程中,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会交替出现,频繁的时候,甚至几个月就会交替一次。

 

所以,不同年龄的孩子任性,其背后的原因,可是大不相同。

 

任性动机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2岁左右的孩子身上。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突出表现是“不”字当头,一张嘴就是不要、不吃、不玩,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不愿意和别的孩子分享。

 

这就是很多人说的“可怕的两三岁(Terrible 2,Horrible 3)”。

 

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孩子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是不懂得该如何表达,甚至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心意,所以在行为上表现得特别任性。

 

任性动机二:进入人生第一逆反期,寻求自我独立


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两个逆反期,一个是3-4岁,被称为第一逆反期,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青春期。

 

3-4岁时,孩子经常和大人“唱反调”,试图摆脱大人(特别是家长)的约束,“你让往东我偏往西,你让打狗我偏骂鸡”,你做了包子TA就吵着吃米饭,你说天冷加厚衣服TA非要脱裤子……

 



这是因为,孩子们自我意识愈发高涨,但受限于语言表达,所以通过一系列不服管教、故意作对的行为,来表达“我长大了,是个大孩子”“我可以支配身体,不听你们的话”的意思,伸张自己对身体的主控权,借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使父母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所以,3-4岁期间出现的“任性”行为,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而不是父母简单判定的“不听话”。如果大人此时简单粗暴地压制呵斥,孩子很容易变得情绪暴躁。

 

任性动机三: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研究表明,孩子的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这一点在4-6岁的孩子身上表现更为突出。

 

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态度,不像成人一样思虑周密地分析,而是仅凭情绪与兴趣(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来参与,哪怕这些事物可能对他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容易忽略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案例A】5岁的美美偶见表姐娜娜有个新玩具,也闹着要个一模一样的。妈妈看那个玩具做工粗糙,还散发出一股奇怪的味道,再加上玩具上的小灯一闪一闪的,容易伤眼睛,就没有答应。

 

为这,美美哭闹了一整夜。妈妈被闹烦了,直接打了美美两巴掌,责怪她“就知道要别人的玩具”、“性子太急乱发脾气”。其实,美美只是觉得那个闪亮的灯很好玩。

 

灯在里面为什么会闪亮呢?这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孩子们想亲力亲为把感兴趣的事弄个透彻。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美美就与妈妈作对,以哭闹来抗议。

 

任性动机四:父母不懂孩子心理,简单粗暴


这个情况,在6-8岁的孩子身上,更为经常出现。这会儿的孩子,正经历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明显转变,具有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思维片面等心理特点,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用错误方式来回应,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任性。

 



给大家分享两个咨询中遇到的案例。

 

【案例B】阳阳刚上小学,每天早上总是赖床,妈妈担心儿子一开学就迟到,每隔5分钟叫一次,又是唠叨又是训斥,可阳阳就是裹着被子不动弹。最后,妈妈只能掀了被子大声咆哮,才算起作用。

 

可事实却是,阳阳在班里被另一个小朋友欺负,还有几个人给他起外号,他很不开心,有点不想去学校,但又不敢跟妈妈说,才会在每天早上表现的磨磨蹭蹭。

 

【案例C】皓皓原本在班里表现还不错,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回家认真完成作业,但是最近这一个月,他开始变得特别调皮捣蛋,上课公然跟小朋友打闹,被罚站也是嬉皮笑脸,老师不得不请来家长,而家长也对皓皓的突然转变莫名其妙,只能回家一顿狠批。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皓皓的妈妈刚刚生了小妹妹,家人的关注重点一股脑儿转移到小宝宝身上,皓皓明显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不再被重视了,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在学校犯错之后,父母开始关注他了,哪怕是批评,他们的目光也能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一会儿。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这才是皓皓突然“变坏”的真正原因!

 

一个渴望爱的孩子,用笨拙的方式,来表达“你们别不要我”!

 

任性动机五:父母过分宽容娇惯


现在的父母都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从孕期就开始看各种育儿书籍,有些家长积极报名参加线上线下的育儿讲座,还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童年的不愉快经历、下定决心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于是,很多父母形成了一个教育共识——鼓励教育。这个理念,本身无错,但在生活实践中,却一不留神变成了“放松教育”。

 

我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温和而坚定”,可很多父母就像开篇文的小熊妈妈一样,只做到了“温和”,没有做到“坚定”,抵抗不住孩子的哭闹眼泪,选择了放弃原则。

          



一哭,玩具到手;一闹,零食到手;打伤别的孩子,只要嚎啕,就不用道歉;约好的事情,就是食言耍赖,也不用担心被责罚……

 

负面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会被强化——这些行为会更多次地出现,变得越来越频繁,最终形成习惯!

 

讲座中遇到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跟我诉苦,孩子现在2岁半,从小脾气就特别大,一不顺心就尖叫,19个月的时候开始用头撞墙,把家人都吓坏了,只能事事顺着孩子的心意。可就算如此,孩子也是经常哭闹、发脾气、撞墙,全家都一筹莫展。

 

用头撞墙这种行为,明明在刚出现时可以轻易化解,但是经过了半年的家庭环境“强化”,现在再来矫治,显然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更长的时间。

 

小  结

不同年龄的“任性”,动机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有形成的原因。

 

如果父母在养育中缺乏对孩子心理变化的了解,用训斥打骂或者过分宠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行为”,孩子就只能以任性来满足需求、以哭闹来发泄不满、以执拗来对抗粗暴。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