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途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培训网 深圳:0755-82666230 广州:020-36299048 西安:029-89572826


联系我们

  • 凯途心理学院
  • 深圳:0755-82666230
  • 地址:南山区桃源街道平山一路世外桃源创意园D栋二楼
  • 广州:020-36299048
  • 地址:白云区梅岗路1号广州商务大厦
  • 西安:029-89572826
  •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07号荣民时代SOHO 6楼616
首页 >  毁掉宝宝的好奇心只需一件事

毁掉宝宝的好奇心只需一件事


娃到了小学段,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娃对什么知识都不好奇了,课内课外都一样。

课内:问学校学了什么——敷衍回答;做作业——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做完作业——立马打鸡血兴奋地玩游戏,看片;

课外兴趣班:问学了什么——敷衍回答;还喜欢吗?——还行吧?不喜欢退了吗?——随便吧。

 

怎么不到10岁的娃,就成了老油条,佛系儿童呢?!

 

 

草娃各种各样,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万事无激情不求甚解,没有一样能打起精神的学科。什么能让他专注?——麻醉性的低级娱乐:游戏,弱智剧等不耗脑细胞却供给低级多巴胺的垃圾精神食品。

 

牛娃千千万万,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至少一种知识由衷地好奇,眼里闪烁着求知的热情和高度兴奋,学喜欢的东西时高度专注,打鸡血似的。

 

娃在3-4岁时,各个都像牛娃,一天十万个为什么轰炸,怎么大部分最后都成了草娃、庸人呢?

 

今天发一篇16年的干货旧文,已升级,读过也可以重读!

01

近来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儿:近来我玩缝纫,娃子好奇缝纫机是怎么工作。于是拆了,解释了一轮,大概梳理了下个装置的传动牵引。


值得表扬的地方不在我拆了东西,而是现在装不回去了——急!

 

这点和我爸当年一模一样,他也是动不动就拆了讲原理。原理虽然没讲懂,东西是装回去了,但总是多了几个零件出来,有的还能动,有的就废了。

 

可见这是我家光荣传统——装不回去没关系,东西必须拆。

 

我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好奇心,是人一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

 


02

如果你在职场带过应届新人,一定深有体会——有些人,思辨力观察力强,很快就能独立解决问题;有些人呆若木鸡很helpless,当过领导,你对人才的喜欢和提拔重用程度,肯定是按照以下优先级排列的:

当你给ta布置一个独立任务时,

 

1)人才:和ta描述完任务,ta能快速定义问题和目标,自己做完调查工作,梳理信息,然后和你讨论并确认一些只有你才能提供的关键信息和观点,独立做出任务框架,最后麻溜执行任务——有这样的帮手——爽上天!

 

2)普通人:和ta描述完任务,三天两头找你问一些本来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搞的你要耗费大量时间回答ta事无巨细的问题,最后ta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你有点费劲。

 

3)蠢材:完全不知道怎么下手,最后你只好自己出方案,让ta一步步执行——有这种下属,何止费劲,简直想死。

 

这些人从毕业时的同一起跑线,在职场呆2,3年,就拉开很长的距离。前者就是饿不死的人,职场十年后都是开挂状态的,要么财务自由,要么身居高位;后者就是饿死人时排最前的人。

 

这两种人的形成,早期家长对他们好奇心的态度——是不断扶持,还是不断磨灭,有关键性的影响。

 

3岁起,娃开始问为什么?表明娃开始关注除“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娃成长,开始认知世界的一种表现。在幼儿刚刚出生至3~5岁之间,娃开始摆脱对单纯生存需要,开始注意到外界环境,这是娃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务必要非常重视。

 

娃提问是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是一种本能——这个世界对于娃就是一片未探索的地图,他开始想要了解出生地之外样貌,也想要了解除父母自己之外的生物。这种探索本能会出现在每一个适龄孩子的身上,但每个娃的成长并不相同,其原因是父母如何对待娃的提问,亦即“为什么”,也包括“是什么”。

 

做教育做了很久,我经常观察娃在提问的时候,父母正确的处置方法会带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动思考的娃;而处理不当,回让娃羞于提问,不求甚解,归于内向平庸,甚至有自闭倾向。

 

处理不当是怎样?这样:

1)直接打击:什么傻瓜问题啊?太弱智了!

2)间接打击:正解是¥%&&%……%,你真笨!

2)直接敷衍:老子现在没空一边玩去/烦死了滚

3)间接敷衍:语焉不详,在行为,语调,表情上,让娃感受到你在敷衍


03

正解是什么呢?

 

Q1 娃的提问要不要回答?

废话!要要要。

 

娃的提问得到反馈,不管回答的方法和质量如何,对娃都是一种激励,娃在下一次提出问题时会减少顾忌,更积极和主动。不回答则要视情况而定,但绝对不能粗暴的打断,批评,敷衍。

 

很多时候,家长也有很心烦的时候,娃再来十万个为什么,真有一巴掌把娃打飞的冲动。这时候可以跟娃说:妈现在好忙,我晚点找时间回答你可以吗? 然后手机日历记录一下。等不烦了,再去找娃continue

 

Bing妈评职称的时候忙得晕头转向,但基本都没忘过,有一次过了两个礼拜才想起找我回答,当时就含泪了,感激之情现在都无法忘怀。

 

这份诚意是家族的优良传统啊,必须承传之啊!

 

知乎上也有这样一个高赞故事:答主小时候故事书看到有烧不着的布,死活不相信。爸爸为了给他演示,不顾妈妈反对,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从此答主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二十年过去了,感激之情依旧满怀于心。

 

诚意啊!满满的都是诚意啊!

 

 Q2 咋样回答娃的问题?

也有很多家长对娃的回答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倾向。这种操作看似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实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举一个的例子:大家知道上课中娃最常问的是什么问题吗?很简单“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基本是上课中最常遇见的提问了,但你会发现好的老师,很少会直接回答。因为如果真的学生问啥什么,老师就答什么,对娃的帮助极少:缺少孩子的主动思考,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所以老师要做的事情是引导,我们主张对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也是同理。

 

回到生活中,初为人父母缺少老师的丰富经验,就会出现为了鼓励娃而全部回答的状况,这是不对滴。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发动娃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增长孩子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有一个简单的公式:

1)娃能自己想出来的 

2)娃自己看书得到的 

3)和娃探讨得出来 

4)父母直接回答的


原因是基于前面说的人才的做事方法先后秩序:

1)娃能自己想出来的  = 先独立思考,定义问题框架

2)娃自己看书得到的  = 再自己收集梳理自己就可得的信息,不要先麻烦时间

3)和娃探讨得出来  = 靠自己搜索不可得,再去依赖和别人的信息交换

4)父母直接回答的 = 最后获得领导最高指示

 

在职业生涯中,四种信息获得方法都是需要的,所以早期应该都得到训练,但要训练娃知道,四种渠道有不同的优先级。

 

1)引导娃自己想出来

所以娃问你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父母的第一步的回答应该是:

你真棒,这个问题都想到了!那么你能不能先说说你的想法呢?瞎猜也没关系

你先想想,妈妈听听你的想法。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你多想几个方案来我们一个个分析。

 

先对娃的提问作出肯定和鼓励,然后询问娃的看法——不一定要得到娃正确的答案,只是需要娃有个主动自省的过程。

 

2)引导娃自己查得

接下来,无论娃的回答对不对,都可以引导娃查阅相关书籍,这就要教会娃拼音和查字典,购买《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一类的的书,一劳永逸。五岁独立流畅阅读的俺,就是我那懒得让人发指的娘这么调教出来的。

 

3)引导娃和小伙伴讨论

引导娃与其它小伙伴、兄妹讨论,这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是最适用的。它和跟父母讨论有一定的区别:因为父母和娃的年龄/阅历/知识差异太不对等了,更类似上司和下属,和和小伙伴讨论则是模拟未来团队合作,平级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讨论。

 

和小伙伴讨论,结果的不可控性较高,可能会得出很辣眼睛的答案,但结论其实不重要,而是过程和对娃综合能力的提升——语言理解表述,沟通soft skill,团队协作,人际关系等等。我在微信文章留言经常看到观点不一样立刻开骂开损的读者——很明显,这种人在这方面没有得到很好(qing)的(shang)训练(di):既不能指出别人的问题,也不能有力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只好靠低级的“骂”发泄不爽——这种人别说职场,连人际关系恐怕都堪忧。

 

4)父母直接回答

最后,父母再给出较明确的回答,这类似于领导最后confirm下属提出的方案。重要的是,即使娃的结论错得离谱,依然要对娃的思考和探索表示肯定,不然娃会受到100000+心理打击。

 

Q3 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回答?   

上面简单说了下如何回答问题,但并不是说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这样重视的,毕竟考虑到娃的知识结构和眼光,很多的问题并不具有长期参考的价值,我总结有以下几种问题家长要重视:

 

1、生活常识:为什么要等红绿灯?为什么饭前要洗手?……不仅是问题,还需要帮助娃养成好习惯。

 

2、情感类问题:为什么妈妈哭了?为什么爸妈要吵架/离婚?我喜欢上班上小谁怎么办?……细心回答这些问题,对娃的人生观建设非常重要

 

3、科学知识类问题:为什么月亮会变化?天为什么是蓝色?为什么会下雨……这类问题可建立娃最初的科学态度,对待这样的问题家长也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简单敷衍。

 

4、个人的问题:为什么我长不高?为什么我没有iphone?为什么长得没班上小谁好看?……对娃的心智建设非常重要,务必给娃积极向上的回答,充满希望的回答。

 

总的来说,会影响到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再回答。

 

举个例子,我老公很皮,又重女轻男,有次娃问:“如果给我生个弟弟怎么样?” 老公随口就说:送到林子里(格林童话《韩塞尔与葛雷特》的桥段),结果一连几天都发现娃很慌张。一问才知道她以为自己哪天不讨喜了也会被送到林子里,吓得啊那个惨!狠狠教训老公以后,就再也不敢对严肃的问题那么不经大脑了。

 

总之,关键性的东西不能一拍脑袋就开玩笑,不能皮一下很开心——然后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


Q4 如何对待“穷追猛打”?  

前面说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价值的,那么如何应对娃的无理问题。这里就需要家长的智慧了,转移话题,反客为主,围魏救赵,请熟读36计,孙子兵法,总有一款适合您!

 

总的来说,再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有合适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就好了。但总有一种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怎么办呢?

 

请在自己知识体系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讲清楚,另外问上一句“刚才的意思明白了吗?”家长的耐心,真的很值钱!

 

 

 

 文章出自心研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