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途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培训网 深圳:0755-82666230 广州:020-36299048 西安:029-89572826


联系我们

  • 凯途心理学院
  • 深圳:0755-82666230
  • 地址:南山区桃源街道平山一路世外桃源创意园D栋二楼
  • 广州:020-36299048
  • 地址:白云区梅岗路1号广州商务大厦
  • 西安:029-89572826
  •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07号荣民时代SOHO 6楼616
首页 >  儿童心理学家对孩子的心理解读

儿童心理学家对孩子的心理解读



儿童心理学家替孩子向家长请求(一)


     

1.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溺爱,就是家长对孩子只有替代式的帮助,没有要求和成长的帮助。这样等于害了孩子,因为孩子该成长  的地方,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没有成长起来。到家长老去时,孩子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困难,需要生活基本能力,来度过自己几十年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没有能力面对。并且由于家长没有帮助孩子成长起照顾别人、感受别人的人格特质,他们跟谁一起生活都过不下去或过不好,那时已经老迈的您不得不继续养育他们,替他们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没有能力帮助父母度过晚年。


    一直以来,我看到家长们很愿意把孩子教育好,但有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家长们有太多的疑惑,其中一部分疑惑都来自于家长不确定给孩子建构原则能坚持到什么程度,也就是给孩子自由时能给到什么程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看到自己坚持原则时孩子哭得那么伤心,担心自己坚持原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在这里心理学家告诉家们:别为此担心,孩子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应该得到他们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也别太担心孩子在要不到东西时的苦恼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痕,孩子哭闹很可能是在试探爸爸妈妈。


    我们当然也不能因为专家这样说了,孩子要什么家长全都不满足他们,要看孩子要的东西,是孩子所需要的还是孩子的过分欲望。如果是孩子需要的,就要尽可能满足孩子。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所要的东西,不是处于需求,而是由于成人的不当刺激,造成孩子对某项物质的欲望。如: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可发展的半成品玩具,以为自己认为好看的好玩的玩具就是孩子所喜欢的、所需要的玩具,于是家长不断给孩子买玩具车,后来造成孩子对卖玩具车的欲望越来越高,不断索要新的玩具车。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然后用改变爱好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从欲望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家长不可以在孩子被物质欲望控制痛苦不堪时,家长为表示自己的决心,而变得剑拔弩张起来。您要知道孩子可能不会受到家长坚持的伤害,反而会受到家长剑拔弩张的情绪伤害。


2.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要给孩子安全感,但有些人以为,只有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不让孩子感到失望和害怕,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在这里专家告诉家长,保持对孩子公正的态度反而会使孩子有安全感。

  

    什么是公正呢?对孩子来说公正就是坚持一些人类所需要的基本生活习惯和基本群体规则,大家管这些习惯叫做好习惯。当遇到孩子与家长的要求相冲突时,家长要站稳立场,不可以孩子今天哭,家长就放弃要求,明天孩子没哭闹就按要求去做。这样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没有安全感时,就会通过胡闹来探索安全的边界,你会发现那些娇惯的孩子更容易不幸福。

 

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替孩子对家长的请求的解读    (二)

1.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好坏和对错

   

  周末到宜家去买点生活用品,看到一家三口在购物,一家人看上去挺和睦,一个男孩子大约七八岁,被放在购物车中,我看到时,孩子正在购物车上对他的妈妈大声指责,态度极其恶劣,当时应该是孩子的爸爸和奶奶也在场,孩子这样的谩骂,使得所有的人都吃惊地回头看这个孩子。但爸爸和奶奶却假装没听到,继续在周围转悠挑着货物。妈妈细声慢语地问孩子,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每次妈妈问孩子后,孩子都会大声喊叫,不行!最后妈妈也假装没听到,没有任何立场和反应地假装听不到孩子的喊叫。


2.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朋友书华在一次讲座中说,教育界对家长的教育类型进行了总结,把家长分为四类,一类是权威式的,这类家长对孩子有合理的管理,有要求,同时能尽心地帮助孩子达到家长的要求。第二类家长是威权式的,这类这家长对孩子只有要求没有帮助,总是用逼迫的方式使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第三类家长是忽视型的,他们既不对孩子有要求,也不帮助孩子。第四类是溺爱型的,他们只帮助孩子,却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

  

  在这里儿童心理研究者向家长提出,别溺爱孩子,孩子其实知道自己该得到的和不该得到的东西,只要家长立场坚定,果断地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孩子是遵守原则的,只要家长在给孩子建构原则时不使用情绪,不使用武力,不忽视孩子的情感,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

  

  但是每当我也是这样建议家长时,家长们都会说:“不行!”当问及他们为什么不行时,家长们会告诉我:“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顺从于孩子,孩子就会哭闹。”我再问:“哭了就怎样了?”家长们会说:“闹得很厉害!”再问:“闹得厉害会怎么样?”家长就会无语。我们看到的是,家长其实自己挺受不了孩子的哭闹,为了让自己不难受就会不顾孩子的成长,放弃对孩子的帮助而选择让自己舒服。这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坚持原则时孩子哭闹是为了什么。

  

  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当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时,一概都是需要坚持原则,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通融。有时我们错了,有时我们不能通融的正好是孩子所需要的。如有的妈妈认为干净是最重要的,而她的一岁多的孩子正是在探索物质属性的时期,孩子注意了泥巴,所以要不停地用手抓泥巴,妈妈却认为泥巴不干净非要坚持不让孩子玩,在这对冲突中,孩子玩泥巴是发展的需要,妈妈坚持不让他玩是错误的,所以妈妈必须要纠正自己的错误。  

  但是在纠正时,如果孩子正在大哭大闹,妈妈立刻就让孩子去玩,孩子可能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是自己哭闹获得了玩泥巴的机会,以后就会使用哭闹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我们使孩子获得了一次发展机会,却造成了另外一种不好的习惯。所以家长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要精细地算账,权衡利弊。


3.    别让我觉得自己比实际的我还渺小,这只会让我装出一副和我实际年龄不符的傻样。


  到目前为止,我刚刚透彻地了解到,以前一对夫妻在第一个孩子长到两三岁时生第二个孩子的好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会一直把自己的独生子当成一个小宝贝,不管这个孩子长到多大,都会把孩子看得比他们实际年龄小。常常看到家长们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同时在孩子需要独立地做一些事来感受自己的能力时,却又不让孩子独立完成。孩子好大的人了,连裤子都要别人替他提起来。这样孩子的确是看上去傻傻的。大家应该发现,家长代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会腐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替孩子向家长请求的解读     (三)

 

4, 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我会感到很没面子,进而和你作对。你私下提醒,效果会更好。

   

  这一条太值得我们注意了。不知道是怎么会事,我们当父母的经常忘记了孩子也是人,忘了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忘记了他们需要被尊重,于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孩子有问题就会大声地当着孩子的朋友、自己的朋友或着其他人数落孩子,有的甚至大声责骂。有时在街上,你会看到父亲或母亲态度极其恶劣地批评自己的孩子,弄得孩子只好装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或为了让自己不要太不好意思而开始胡闹和情绪低落。如果成人一直这样对待孩子而孩子不再感到羞辱,那么他们就会变的自卑或低自尊。


  我们真的很难在发现孩子有不对的地方时,把孩子带到没人听到的地方小声告诉孩子。我试过,如果能避开别人指出孩子不该做的事,孩子八成都会很配合你。有一次我带客人参观,一个三岁多的小家伙在我跟客人说话时说需要我跟他在一起,我告诉他我正在工作,请他回到教室,结果他临走时突然跑过来往下使劲地拉我的裙子,然后又要掀起来。我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走廊一处看不到客人的地方,蹲下来抚着他的双臂小声对他说:“大李老师正在跟客人说话,你这样拉大李的裙子大李会很害羞,大李不喜欢别人拉她裙子,也不喜欢别人把她的裙子掀起来,如果你想跟大李玩可以等待,大李工作完了可以跟你玩。”然后我秘密地问他可以吗?能等待吗?他点点头,脸上是那种感人的明了你的需求的深情,之后他站在我身边很久,再也没有拉我的裙子。


5, 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像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我们成人会秘密地做很多错事,但我们都原谅了自己,如:我要熬豆子稀饭,把豆子先放在锅里煮,因为要煮很长时间,所以就先干点别的事情,然后我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一直到闻到糊味,等我跑到厨房看到锅冒着烟,漂亮的新锅变的黢黑。这时虽然很心痛锅,但为了身体健康,我会劝自己:“不就一个锅吗?可以再买一个,不要把自己搞得心情那么不好。”

  但这件事如果是孩子做的,我们不知要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会像天要塌了一样地大喊大叫,为加重自己的受害者形象,还要严重强调那口锅的来之不易,要诉说我们对它的喜欢程度,我们还要把孩子这一行为的后果进行延生,最后直到房子着火,把一栋楼都烧了。如果孩子在我们批评他时表情不够沉痛,我们成人会认为他认识不够深刻,不在乎这件事,我们会再加重他们的罪恶感直到他们脸上出现了“天要塌了”的表情,我们才算满意。

  一个这样长大的孩子,当然对自己,对未来不会有太大的热情,不会有太多的想法。人对未来的希望来自他坚定的对自己的认可和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一个在犯罪感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认可自己,相信这个世界是接纳他的呢?


 

 

6, 当我说“我恨你”的时候别往心里去。我恨的绝对不是你,我恨的是你加在我身上的那些压力。

 

  这段我想不用解读了。有时家长们会很着急地来问我:“我的孩子说,我不爱他,这是正常的吗?”我告诉他是正常的,他们就会感到疑惑。小孩子还不会说“我恨你”这句话,但如果我们太让孩子注意了爱不爱的问题,孩子就会研究爱不爱这件事,这对孩子并不是很好。爱是行动,是决心,是感觉,家长和孩子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像演员说台词那样老说我爱你。

 

    我很羡慕能说“我恨你”的孩子。咱中国的孩子一般不敢说这句话,他们有的把家长都杀了,也不说这句话,他们没说我猜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可以跟家长沟通,或他们没有跟家长沟通的经验。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对他的父母说:“我恨你”,说明这个孩子遇到了好父母了,说明这个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了解自己这样说不会遇到没顶之灾。

 

7、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时,我只是想得到你的关注而已。

   

 

    这一点我不敢说,这几年大家很容易相信神迹,真有家长孩子得了病不去看,让孩子在家扛着,说用意念会驱走病魔,不愿意把药水输入孩子的身体,听上去很有道理。我想艺高人胆大,近几年风行的中医养生很有文化哲理的,家长必须学会判断哪些是孩子不要紧的小病痛,哪些是该上医院的。有些孩子由于有病耽搁而去了天国,想起来就让人心痛。

 

    对于孩子的病痛,我想我们自己是能够判断的,像芭学园的孩子在野外生存中受了伤,到医院缝完针,晚上十一点钟又回到山上和大家在一起继续课程。我很欣赏我们的家长,他们在医院和孩子分手让老师带着孩子继续上山。

 

 

 

 

8、 别对我唠叨不休,否则我会装聋作哑。

 

    我发现没有家长喜欢说那么多的话,做家长的唠叨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说的话孩子没有反应,而他们又不确定孩子是否会接受他们的教导,所以才会一遍一遍地说。其实如果孩子真有一些行为使得我们做家长的非说不可的话,那么我们只说一遍,就必须要求孩子去做,而不是反复说完孩子也可以不做。

 

    家长的唠叨会造成两个问题:第一,孩子认为家长说的话可以不听,时间长了家长说的所有的话都像没说一样;第二,家长长期的唠叨真会造成孩子对语言的疲劳,将来上学在课堂上也听不到老师在说什么。所以最好还是不唠叨。

  

    孩子没办法因为厌烦唠叨父母而离开,所以只好让自己变得麻木,但是丈夫或妻子,可能在抗拒唠叨无效的情况下,选择离开。

 

 

 

 

9、别过度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某些“后果”。很多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经历来学习。

      

 

    自从大家开始寻找自己成长的路,我们芭学园就能够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上了,有些教育对心灵层面的水平要求很高,大家在尽可能地提升。在刚开始时,人们会出现如孩子秩序敏感期一样的状态,唯专家的话是圣旨,而且由于很多人从小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关爱尊重过,所以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是尊重孩子,于是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情况,其结果也搞坏了几个孩子。

 

    如在我们幼儿园,有家长突然意识到要给孩子爱,以为给爱就是孩子一点都不能难受,所以家长每天接孩子回家都问孩子:“宝贝,你今天快乐吗?”当孩子说不快乐时,家长就显得特别紧张,然后就会非常态地关爱孩子,并试图搞清孩子受了怎样的苦难才会说自己不快乐。过了不久,我们就发现这个孩子脸上的红晕在丢失,而且越来越不快乐,家长发现了这种情况,惊慌极了,不断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影响到了孩子。这时家长的紧张真的影响到孩子了,孩子表现出每天上幼儿园离开妈妈时越来越难。孩子都已经上了两年多芭学园了,早已经适应了每天上幼儿园,现在却从高高兴兴突然变得哭哭啼啼,家长吓坏了,每天早晨蹲在孩子面前看着孩子的眼睛倾听孩子,一直等到孩子自己愿意进幼儿园,直到有一天,家长告诉我们他们孩子在这里不快乐,他们要转到一个能够给孩子快乐的幼儿园。

 

   

    其实人的生活没有绝对的快乐,如果我们很害怕孩子不快乐,很注意避免那些不快乐的事,孩子就很容易不快乐,孩子需要经历风雨,需要经历自己自然遇到的不快乐,这样他们才能鉴别快乐。

 

    人活着是为了有趣的生活,有趣必然会遇到风雨和困难,这就必然会有暂时的痛苦。痛苦过后就是快乐了,那是内心深刻的愉悦并不是简单的高兴。孩子获得发展后也是这样,他们会深深的愉悦,脸上是平静安详的神情,不是哈哈大笑。我们要认识孩子的深刻愉悦,不要总想只是让他们高兴。

 

10. 别在匆忙中对我许诺。当你不能守诺言时,我会难过,也会看轻你以后的许诺。

   

    在匆忙中许诺是我们不小心时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常常在我们很忙时,小家伙们偏偏缠着我们提出一件很难缠的要求,这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就向孩子许诺了,等到兑现的时候我们发现承诺根本不能兑现,这时孩子通常会又哭又闹,咱成人想不就是哭吗?咱倾听一会儿孩子就不哭了。在这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难过之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也是咱全民不敢相信别人,而又不可信的原因吧?


    有时我们只是单单急于把孩子打发走,而向孩子轻易许诺,这样看似短期内我们很快摆脱了孩子的纠缠,但造成的后果却不是那一刻清静的价值能换来的。



    有一次芭学园来了一大群幼儿园园长参观,我正在走廊哇哇地给他们解释功能区,边解释便走进了太阳班。进班后我例行公事地给看着我的孩子们介绍客人,征得孩子们同意后带客人参观他们班。正在我小声介绍这个班的功能区布局时,一群孩子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我,他们在四月份能不能去野外生存,我的心还没从刚才的话题中转过来,就随口回答他们:“能啊!”听到我的回答孩子们欢呼着走了,我根本没有来得及考虑,四月份天气还很冷,山林连装修都装修不了,到哪里野外生存?而且这事归人家的园长管,我还没跟园长打招呼,也不知道孩子是从哪里听来的野外生存。这事当时没发生,暂时没有问题,我也就把这事忘了。没想到孩子们可没忘,他们去告诉了他们的主班老师,老师高兴得要命,马上通知家长准备四月份野外生存,这一切的事情都在班里发生,我不知道。一直到四月份,他们班通知我他们下周一要去野外生存了,我认为条件不成熟于是坚决不同意,老师们很着急说是我同意了他们才安排的。我傻眼了,想起一个多月前确实有这么回事。孩子都眼巴巴地等着,还天天在研究自己家有什么可以带去野外生存。



    这事直闹到主班老师跑到我办公室,边哭着边批评我不守承诺,她说:“孩子们都在准备去了,怎么能改变对孩子们的承诺,他们又不能理解你的忙碌。”


    主班批得对啊,自此,我是尽可能地闭紧嘴巴,有时忙傻了的时候,孩子来要求什么,我可以回答说:“嗯,我想想……”有个男孩子边跑边朝我喊,“大李,你等着,我长大了跟你结婚”,我也习惯地说:“好的,我要想想。”我估计,他只听到了“好的”没听到“我想想”,好在这事是他在匆忙中的许诺,最后当然他也没信守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成人我能考虑到他做决定时的相关条件,所以我不会受到伤害,孩子就不同了,他们还不成熟。


    最后在四月底山林基地完工了,五月份他们终于去了山林基地,成了山林基地野外生存的第一批体验的孩子。



  11. 我现在还不能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虽然有时我看起来挺聪明的。

    

    是啊,您千万别因为看着您的小儿子或小女儿瞪着一双聪明的眼睛,您就以为他什么都能回答您,尤其当他做了让您不理解的“坏事”时。不光坏事,就是好事他们也解释不清。


    有一次一个搞经典诵读的同行来交流,我问他,你们天天教孩子读经典?他说也不是,经典诵读并不是只读,还有很多教学活动。由于我没见过,所以也没法交流,于是问他,如果你们的老师从一个女孩子身边路过,这个女孩子给老师说,老师,我的小鸟病了,老师怎样利用这个教机帮助孩子?


    他说:“我先要跟孩子交流一下……”我马上打断他,告诉他这个孩子假如只有三岁多。他说:“那也一样,三岁已经能够表达得很好了”,这是真的。我再问:怎样交流呢?他答道:“我先问一下孩子的意图是什么,孩子为什么说小鸟病了,这样我就知道怎样帮助他了。”这样的思考看上去很尊重孩子,但孩子当时在自己营造的情境中,老师追问时,孩子必须脱出自己营造的情境,思考老师对他们的提问,并对自己刚才的行为加以客观反思,然后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总结归纳,然后还要找到恰当的表述来表达,让老师能理解自己的意图,这样等于占用了孩子的发展机会,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

  如果孩子能达到老师问他们问题他们就能够回答,那么他们就要放弃自己的发展需求,去训练适合于回答我们的提问的能力了。这项能力不是人类生存所要建构的基础能力,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这样做为好。

 

17、别以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事。一个诚恳的道歉,会让我和你更接近,更尊重你,感觉更温暖


    在孩子小时候,大人做错了事,对孩子说“对不起,爸爸说的不对,你说的是对的”这样的话,我想任何一个父母都能说出来。等孩子长到超过十岁,家长因为一件事训了孩子一通,大道理讲得满天飞,结果却发现自己是错的,如果家长这时能找到孩子,对孩子说:“昨天那件事,爸爸去了解了一下,发现事情原来是这样这样的,当时爸爸理解为那样了,是爸爸错了,昨天爸爸批评你是错误的,让你那么难过,爸爸也觉得很难过。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爸爸会如何如何。”大家想想,如果咱的爹妈曾经这样对待过咱们,咱会温暖一辈子的。

  但有的家长又太容易对孩子说“对不起”。如,一次没忍住发了火,发完了火,把孩子抱在怀里哭,边哭边给孩子说对不起,妈妈朝你发火了,以后妈妈再也不发火了”说了一句错话,马上捂着嘴,连声说:“对不起宝贝。”对不起说得太多,以为这叫道歉,使孩子对爹妈没有了权威感,这不仅害了孩子,使孩子失去了人生最好的导师,也害了爹妈,使爹妈也失去了一个好孩子。我亲眼看到一个孩子让妈妈给他买不该买的东西,妈妈不答应,孩子一边哭着一边大声喊叫,要求妈妈给他说“对不起”。而孩子打了别人,也马上给别人说“对不起”,说完照打不误。

    这里讲的真诚道歉,可能针对十岁以上的孩子更加需要。十岁以前需要父母尽可能不要让自己去做那些要说“对不起”的事,因为孩子还不能理解我们成人的道歉。但我们要记住的是,道歉时不要只说“对不起”——虽然在说这几个字时内心是真诚的,但表达出来不足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我们最好把我们要说“对不起”这三个字的理由也说给孩子听。这样好像更显得真诚一些。

    最后的这两条,就不再解释了,大家自己解释一下吧,最后的两条是:

    18、别忘记我喜欢亲自尝试,而不是被你告知结果。


    19、别忘了我很快就会长大。对你来说,和我一起成长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请你尝试一下吧。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