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途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培训网 深圳:0755-82666230 广州:020-36299048 西安:029-89572826


联系我们

  • 凯途心理学院
  • 深圳:0755-82666230
  • 地址:南山区桃源街道平山一路世外桃源创意园D栋二楼
  • 广州:020-36299048
  • 地址:白云区梅岗路1号广州商务大厦
  • 西安:029-89572826
  •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07号荣民时代SOHO 6楼616
首页 >  心理学助推社会治理

心理学助推社会治理

心理学助推社会治理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 顾玉婷 茆家焱 张跃

单位 |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19年3月30—31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筹)首届年会在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和江苏省心理学会承办,围绕“心理学助推社会治理”这一主题,展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动态。


站在战略高度 众谈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正是符合时代需求、直面现实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专委会主任郭永玉教授指出,“社会治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治理心理学研究,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解决中国社会治理中的问题。

  

辛自强教授提出,社会治理本质上应该逻辑性地包含心理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以“心理建设”为目标,以“由心而治”为手段,培育社会心态,疏导社会心理,管理社会预期,实现社会善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时勘教授表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社会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此并不同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心理学研究应以国家健康战略为蓝本,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构建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建设健康型社会。

  

许燕教授认为,个体视角下的心理学是一门高科学成本、低社会效应的学科,为了实现心理学的全面功能,还应发挥其社会效应,完成心理学向多元功能、社会解读和心理健康社会学的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跨越学科边界 直面社会问题

  

心理学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履行好时代使命。韩布新研究员强调,心理学不应该在描述和分析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心理学应直面社会问题,并在全球心理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心理学助推社会治理”这一主题,从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社会心理促进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王俊秀研究员指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其目前的体验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了阶层分化、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社会治理必须重视这些社会心态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社会治理来解决。谢晓非教授针对风险沟通障碍进行了研究,指出公众与政府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偏差,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风险沟通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公众特征,选择合理的信息传播方式,扮演使人信服的政府角色。

  

社会行为是社会治理研究的基础内容。赵玉芳教授剖析了低经济社会地位群体攻击性的表现与心理机制。她指出,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为低地位群体的社会支持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从心理层面出发,改变民众对低地位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提高低地位群体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刘永芳教授致力于人类合作行为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合作观。他认为,社会治理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促进不同思想、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的个体进行合作,是心理学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支持,也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是助推公共政策制定和落实的重要举措。徐富明教授倡导应用行为决策研究助推公共事务。他指出,要充分应用行为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范式,实现消除贫困这一首要目标。陈丽君教授关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诚信行为机制研究。她认为,政府要及时调整角色,更多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才能将心理学与社会治理有效结合。

  

博采多元方法 共谋社会发展


理论与方法的结合,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相结合,不仅有助于理论层面的交流借鉴,更有助于博采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学习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大多以情景实验、相关研究等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心理学的研究也开始与人工智能、模拟仿真、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科技接轨。刘海燕教授利用基于主体的模拟仿真技术,有效考察了心理安全感的形成机制。朱廷劭研究员表示,人工智能为大数据中的知识发现提供了支撑。利用网络大数据优势,建构“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是当前心理学研究应当大力推广的前沿技术。

  

除了对前沿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也有很多研究者整合既有研究基础,提出了新的方法与技术。刘正奎研究员以重大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为着眼点,开发了心理援助时空二维工作模式。杨波教授以毒品问题的社会治理为着眼点,提出了循证戒治的研究方法和多元整合治理的研究观点。正如孙时进教授所言,社会发展与治理应以整合心理学为视角;将不同流派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加以整合,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使用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心理学推动国家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其学术贡献与智库价值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对于专委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周晓林教授认为,应将基础研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发挥心理学的专业优势,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应更多地与其他专业委员会合作交流,形成心理学界的合力来研究社会治理问题;应重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用交叉学科的视野,拓宽研究思路;应加强专委会与政府的联系,发挥咨政建言的智库作用,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贡献心理学家、心理学科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独有力量。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